停車需求量大 智慧停車市場未來商機可期
發布時間:2019-10-10 15:55:51 閱讀量:807
在地狹人稠、高度集中發展的都市化區域(尤其在亞洲),因停車一位難求而衍生的違規停放、交通擁塞、耗時費力、空污加劇…等亂象,已成為都市居民苦不堪言的日常。因此,智慧停車解決方案近年來如雨后春筍般冒出,成為智慧運輸系統(ITS)中熱門的應用之一。
交通部公路總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止,我國大/小客車、大/小貨車(不含警備、消防等特種車)的汽車登記總數量已達797萬輛。但根據業界估算,目前全臺平面停車位大約僅有400多萬個,若以每輛車平均需要1.2~1.5個的使用率估算,仍有著很大的缺口。而在既有的路外停車(指“道路以外”的各式停車場)、路邊停車一位難求的情況下,如何提高停車格周轉率、降低交通擁塞機率、進而提升整體營運效益,也成為政府相關單位及民間停車管理業者亟欲解決的問題。
停車需求量大 政策加持帶動商機
因此,政府除了積極鼓勵各縣市政府擴增新的停車場(活化既有建筑物或新建),智慧化科技的應用也成為必備要素。交通部于2017年6月提出為期四年(2017年9月~2021年8月)、總經費達200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城鄉建設改善停車問題計劃”中,其目標即明確宣示:優先補助公共運輸場站停車轉乘、觀光游憩旅次吸引量大地區、人車密集商業活絡區域等停車位不足,具示范效果之路外公共收費停車場,并納入智慧化停車管理、智慧化停車導引資訊系統建置、智慧化停車收費系統、綠能及性別友善設計原則。
公有停車場智慧先行 民間市場User助力
以經營類型來看,“路邊停車”歸屬于各縣市政府交通單位管理,“路外停車”則有公營及民營。就目前觀察,公營停車場(尤其是六都)的智慧化腳程走得比民間要快。探究其因,主要在于縣市政府多樂于和大專院校/科研單位合作,帶點實驗性色彩地將新智慧科技導入公有停車場。
公營停車場的智慧化先行,對民營停車場業者也起到引導的作用,但畢竟在商言商、將本求利,目前除了一些較具規模的業者為強化自身于市場的競爭力,也陸續導入智慧化科技外,大多數中小型業者仍偏向保守,能不做就不做。然而,民營停車市場有著另一股強大的勢力──垂直市場的業主(User)們,正為提升服務價值及營運績效而加速推動著停車場的智慧化,包括:百貨公司、大賣場、大型醫院、大型廠辦等。
在政策加持及市場需求的雙重助力下,停車場的智慧化應用日趨活絡,近2、3年來更可說是急速加溫、投入者眾。除了在停車場領域扎根已久的業者,亦有原本專注在無線偵測技術或以監控影像為主的廠商延伸觸角并傾力投入,也不乏上市大公司跳進來“合縱連橫”一番,使得智慧停車相關解決方案不斷推陳出新。
未來商機可期
隨著智慧停車市場的升溫,業內人士對于未來也保持相當樂觀的態度。以各縣市政府來看,除了既有的路外及路邊停車有升級需求,也正陸續規劃車站、學校的地下停車場委外。而在民間市場,大賣場、購物中心、醫院、大型廠辦的需求應仍持續不輟。此外,將私有畸零地改為小規模停車場域,或是住宅/大樓將私有停車位釋出作為“共享車位”的觀念也逐漸在發芽中。我們相信,智慧停車市場將再登上另一個高峰!
來源:安防知識網